【沒工作、繳不出房租、沒地方住,遑論防疫——疫情下弱勢居住者的困境】
55歲的阿蘭原本是街上的無家者,經由勞動局扶助就業,進到醫院當外包清潔工,半年前終於租得起4500元的小雅房。然而5月中她不幸確診,長達1個多月的治療和隔離無法工作、也沒收入。眼看就要繳不出下個月房租,阿蘭很擔心又要流落街頭⋯⋯。
和罹病、就業、餐食等立即受疫情波及的領域相比,「居住」是疫情中較晚顯現、也容易被忽略的「後起之浪」,三級警戒8週後,這波浪潮已打到弱勢居住者身上。
台北市陸續出現街友確診,但入院時有地方安置、出院後卻很難「居家隔離」;即便有些像阿蘭一樣的「脫遊者」有棲身之所,但擠在2、3坪「蝸居」中、和室友間根本沒有隔離條件;第一線社福團體告訴我們,從脫遊者到低收入家戶、被政策漏接的弱勢租客們,都開始反映繳不出房租、有喪失棲身之所的危機⋯⋯。
「透過防止房客被驅離,讓人們留在家中,遠離擁擠或聚集的環境(無家可歸者的街頭或收容所),是阻止COVID-19傳播的關鍵措施。」美國CDC明確做出以上指引,並立法要求在疫情期間房東不得因租金未繳納而驅逐房客、也同步推出房東降租金可減稅的優惠。回到台灣,地下房東長期不用繳稅,或許無法採用美國的做法,但有沒有可能藉由紓困基金或其他社福支持,暫時堵住這個疫情下的破口?
#無家者 #街友 #租屋 #弱勢家戶 #報導者 #COVID19